数字技术助古籍走出“高阁” 信息安全问题依旧严峻

发布时间:2023-07-19 09:59|栏目: 市场动态 |浏览次数: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成熟,古籍正走出“深闺高阁”,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

6c2a8c693437baf2b4565e205df6459.jpg


数字技术赋能文物保护


在“数字藏经洞”,感受穿越时空的敦煌文化;在“全景故宫”,“云游”紫禁城万千宫阙;在“文物多宝阁”,用指尖360度“触摸”文物……一个个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案例,为我们感受文物里的中国增添了更多打开方式。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首次将文物发展五年规划提升为国家专项规划,首次将科技创新纳入并强调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价值。中国的“数字敦煌”“数字故宫”“数字三峡”“数字圆明园”等项目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保护提供了有利的探索。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成熟,科技赋能古籍工作取得可喜进展。国家图书馆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已累计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13万部(件)。


全国各地积极推动数字文博发展


博物馆从“高冷”走向高质量和亲民化的道路,在此,科技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AR、VR、全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之下,“文博游”为观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和更加新奇的体验,全国各地也积极推动数字文博发展。


西安博物院积极推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创新策展和公益效能提升等,让更多人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借助“互联网+”,目前西安博物院10万余册(件)院藏古籍已经全部实现了著者、装帧、版权等内容的完整性著录。


今年2月,《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根据规划,北京市将鼓励应用科技赋能,提供智慧导览、数字人讲解等沉浸式新型互动体验。


中国电信博物馆推出“百年电信”小程序,利用5G+AR把博物馆搬进观众手机。参展者登录小程序即可在“云展厅”板块实现VR全景导览和全景真人讲解;打开“藏宝阁”功能,参观者可以3D多维微观了解数字藏品细节;在博物馆内使用“AR导览”功能,移动手机扫描周围展品,手机上就会出现数字讲解员,详细介绍展品信息。


信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尝试探索新业态,基于馆藏特色,发行数字文创,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与追捧。据统计,2022年1月至5月,已有超50家文博单位依托各大互联网平台发行了数字文创产品,数量已超300种。


然而,随着数字文博产业的发展,相关问题也浮出水面。正如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程啸所指出,如果对数字藏品发展放任自流,容易带来一些法律风险,如内容违法、侵害著作权等,也可能存在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


此外,不少公司与博物馆洽谈数字藏品合作时,一直要文物原始数据,博物馆对此的态度也是有差别的。由数字藏品的数据安全风险是否会引发“扰乱文物市场秩序”之问,也在业界形成了一个代表性声音。目前,数字藏品最大的卖点就是将博物馆馆藏精品或镇馆之宝在线上的“再现”,被赋予很大的收藏价值,如果拿到文物各类原始数据,恐被文物不法分子利用。


Copyright © 2023 数字安全加密认证 版权所有